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小散配资
老猫是个漂亮姑娘,虽然她总挂在嘴边说自己不好看,我也不知道她是受了什么刺激如此认知不清晰。但相比于漂亮,我跟喜欢她直爽的性格,和热爱生活的态度。来广东旅行一趟,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给我发了一大堆,我在想改革开放和村村通网难道是落下她了么。
她来广东这些天遇到台风天,我忽然想明白了,她的性子就跟这台风一样,猛烈而凌冽,她就这么快速地横扫了几个城市并找到热爱的东西,真叫人羡慕。于是我叫她干脆写个游记,于是就有了这个合集。
广州的日常天气自然没有她说的那么可怕,但盛夏台风天确实是难熬的。凉茶对我而言早已没有什么用处,但如果可以给初到这座城市的人短暂的一点安慰和调理,那倒也不失是个城市招牌。
——深夜君
- 正文 -
广州的天气是块拧不干的抹布小散配资,从早到晚裹着人。清晨出门买个肠粉,回来T恤就能拧出半杯水;午后坐个公交车,座位上能印出个完整的人形汗渍。外地人管这叫“全天候桑拿房”,一天馊三回,比隔夜的白粥还准时。
冲凉在这儿不算清洁仪式,更像紧急救援。水龙头一开,冲走的不是汗,是身上那层快发酵的黏腻。可擦干身子刚坐下,没五分钟又像刚从糖水里捞出来,连脚趾缝都在冒汗。有次我对着镜子端详,怀疑自己是不是快被泡成梅干了。
展开剩余72%就在这种黏糊糊的日子里,凉茶铺子像救星一样杵在街角。外地人眼里的凉茶,是超市冰柜里红罐绿罐的甜水,王老吉加多宝排着队,最多加个和其正凑三兄弟。但广州的凉茶铺子,走进去像进了中医馆——玻璃柜里摆着一溜的中药材,墙上贴着“癍痧”“廿四味”“夏桑菊”的标牌,老板穿的很正经,问你“喉咙痛还是湿热起疹”,比社区医生还关心你的舌苔。
我第一次进凉茶铺,是因为嘴角烂了。友人Sake在网络那头乐不可支:“恭喜啊,这是广州特产,湿热牌口腔溃疡,本地人都人手一个。”我不信邪,楼下装修的古色古香的凉茶铺看着挺靠谱,我得进去瞧一瞧,老板听完我的症状,大手一挥:“十八味降火王,包好!”
那碗深褐色的药汤端上来时,我还天真地以为会带点回甘。结果一勺下去,苦得我太阳穴直跳,仿佛吞了一口浓缩的中药渣子。老板在旁边笑眯眯地补刀:“苦才有效,良药苦口嘛。”我捏着鼻子灌下去,感觉五脏六腑都在列队敬礼,连脚趾头都在发苦。
喝了两天十八味,嘴角没见好,倒是把我对苦味的耐受度练出来了。又换了斜对面的铺子,老板推荐癍痧,说专攻肝火。这回的苦更有层次,先是舌尖发麻,接着舌根发涩,最后苦味顺着喉咙往下钻,能在胃里打三个转。我盯着碗底的药水渣子发呆,突然觉得生活好像也没那么苦了——连这么难喝的东西都能下肚,还有什么坎儿过不去?说来也怪,想着想着,嘴角的疼居然真的淡了。
后来才知道,广州人喝凉茶跟看病似的讲究。喉咙痛喝“桑菊饮”,上火长痘喝“清热祛湿茶”,要是淋了雨,得来碗“姜茶”驱寒。他们捧着黑药水咕嘟咕嘟喝得香,表情跟喝奶茶似的,看得我直犯迷糊。有次见个下夜班的小伙子,喝完一碗癍痧,咂咂嘴说“不够苦",看得我心惊肉跳。
现在我也算半个凉茶爱好者了。虽然还是喝不出回甘,但每次路过凉茶铺,总会进去讨碗来喝。看着褐色的药汤在碗里晃,听着老板跟熟客唠“最近湿气重”,突然觉得这苦味里藏着广州的魂——就像这天气,黏得让人抓狂,却也养出了独一份的韧性。
毕竟啊,能把苦喝出甜来,大概就是广州人对付湿热天的智慧。就像我那嘴角的溃疡,虽然还没好利索,但每次喝凉茶时,都觉得生活里的甜突然变得具体起来——哪怕只是喝完药后凉茶铺递来的那颗糖,也甜得能让人原谅这一整天的黏腻。
文 / 符老猫
图片 / 老猫、网络
编辑 /sake
关于投稿
1、深夜谈吃接受日常投稿,欢迎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
2、原先的投稿邮箱已经启用,如有投稿意愿请在后台留言
3、深夜谈吃不是商业机构,没什么收入,支付不了稿酬,还请见谅
4、稿件字数800~2000字为宜。如可能小散配资,尽量为文章内容自己拍几张好看的相片,若不能提供相片,深夜君帮你找合适的也可以
发布于:云南省长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