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征服中原的最强胡族领航配资,蒙元帝国自建立之日起,就自然与其他正统王朝拉开差距。反映在军事层面,便是毫无顾忌的征用外族士兵。
然而,这些外族武装对元朝的贡献远胜想象,甚至能反过来高于蒙古本部。仅仅是由于地位限制,才给人留下配角偏差。
黄金家族的糊涂账
成吉思汗继位时就大量使用外族部队
事实上,元朝军队的外族士兵依赖症,是诞生自草原时期的遗传病,甚至可以从铁木真被推举为说起。在蒙古人身份与草原彻底绑定前,那里曾生活着大批突厥化部落。无论是奉沙陀先祖为正宗的汪古部,还是信奉景教的乃蛮、克烈诸族,都与后来的至高共主有明显区别。正是这些半推半就的加盟者,撑起横扫世界的铁骑主力。
于是,后人津津乐道的蒙古骑兵战术孕育而生。尽管本部人马的作用无可替代,但突厥口语使用者才是绝大多数。只不过在成吉思汗的改造下,他们渐渐由独立部集合,落演变为接受垂直管理的军事单位。故而在不熟悉内情的外人眼中,彼此间似乎没有任何区别。即便如此,这些日益蒙古化的突厥士兵,还是在频繁西征中承担着斥候、密探和使者角色。甚至被当做友好案例,拿出来笼络乌拉尔山脉的保加尔突厥。
黄金家族时代的蒙古骑兵战术
另一方面,草原新贵们频繁袭击东侧的女真世仇。巧合的是,在金国的北部边境,生活着大量归顺降服的契丹军户。作为曾经的帝国主人,他们在王朝倾覆后又多次起义,却因势单力薄而屡遭挫败。于是被成批流放至草场牧马,并顺理成章的同蒙古人产生链接。由于双方同为东北亚起源,连日常用语都能部分通用,很自然的联合到一起。
此外,位于河套地区的西夏王国,因紧挨着阴山而承受着巨大冲击。眼看抵抗无望,早已不复往夕峥嵘的拓跋氏选择认怂,成为蒙古帝国时代的首个成建制附庸。随即,他们麾下的党项、汉儿残军化身同盟部队,为经略河北担任仰攻任务。哪怕后来再度跳反,被黄金家族按铁木真遗训屠戮,仍有大批遗民残留,继续为胜利者充当炮灰。
西夏灭亡前已经是蒙古的重要同盟军来源
显然,蒙古人基于自己的草原生活经验,对征用外族士兵的做法可谓驾轻就熟。譬如攻灭西辽前,就成功将对方麾下的一众回鹘、突厥牧民收编。稍后闯入中亚地区,又强令俘虏来的绿洲居民充当蚁附领航配资,为迅速破城献出血肉之躯。直至兵临巴格达城下,还能攫取亚美尼亚、格鲁吉亚等基督教小国效忠。即便盛极一时的罗姆苏丹、安条克十字军和萨拉丁残部,都曾为大汗的宏图伟略调兵遣将。更不用说北方的罗斯村夫,几乎是任由草原宗主们予取予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帝国扩张速度过快,面临的战区环境日益复杂,原先那种强制转化策略已无法奏效。所以,早年的汪古、乃蛮、克烈三部几乎“消失”的悄无声息。稍晚时候的契丹、党项和各路突厥,则已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显著区别。
外族士兵在蒙古军队中的占比极高
忽必烈的破坏性创造
忽必烈的元朝比蒙古帝国更依赖外族士兵
公元1260年,在一片质疑声中登基,并且在十年后将国号改为大元。由于遭蒙古本部的保守派抵制,又与包括察合台、金帐在内的外支旁系矛盾尖锐,便头也不回的倒向被征服区域。不仅愿意召见全真派道士丘处机,还以建立在幽州废墟上的大都为首府,甚至任用士大夫替自己出谋划策。
随即,蒙古人的中原领地与帝国其他区域割裂,表现出此前不曾有过的双重割裂感。既要继续对外以大汗的直属区域自居,又必须对内表演自己是具备抵御外患能力的正统君主。因此,对各类外族士兵的倚重程度加深。否则就难以保持对漠北和江南的同步威胁,更无能力对缅甸、越南、占城、日本和爪哇发起劳师远征。
汉儿的武卫军骑兵为忽必烈立下汗马功劳
其中典型,便是几乎全由北方汉儿组成的武卫军。这些青年子弟往往来自蒙古控制区的豪族家庭,祖上可能先后服务于辽国、北宋和金国,又能在乱世中保全本身。故而弓马娴熟、尚武好勇,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兵源。在忽必烈麾下,他们的地位层级仅次于怯薛近卫军,实际功能则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只需经过必要的蒙古式骑兵训练,便前往漠北挑战黄金家族的保守派分支。先后击溃阿里不哥与海都势力,确保草原上的龙兴之地归元朝管辖。
当然,真正的外族武装主力,还是那些成长于乱世之中的北方汉军。他们原本依附于女真皇帝,在蒙古得势后选择改换门庭。一直到忽必烈攻灭南宋为止,汉军将领都享有自己的独立领地。不仅可以像国王那样征税、募兵,甚至有过货币发行权。即便在战术层面与羸弱的南宋并无区别,依然在勇猛度程度和战斗意志方面高出数级。后来的灭宋功臣张弘范,就是来源于这个群体。
大量汉军世候成为元朝南征北战的主力
可能是受这些北方汉军的事迹感染,许多南宋部队也以新附军身份为大汗卖命。譬如百战不胜的常败将军范文虎,就在归顺元朝后开始品尝到胜利滋味。直到后来跨海远征日本,才重新在异国他乡暴露出鱼腩本色。
随后,许多西南地区的土司,也成为元朝统治者的笼络对象。这些本不在宋朝境内的西南武士,很快成为重要征兵对象,经常被调往内地充当驻屯部队。土司自己仍旧享有较大自主权,作为地方稳定力量被保留下来。
北方汉军的成功为元朝吸引到不少南宋新附军
意外的技术升级
色目专家的到来往往附带着武器技术升级
到忽必烈执政后期,漠北与江南地区基本平定,但元朝统治者对外族士兵的依赖仍相当强烈。例如来自高加索山区的阿兰牧民,就被调往内地担任阿速军。另有多支罗斯人组成的步兵力量,分批前往东方效力,被后世的俄罗斯族追认为遥远先祖。
不过,这一时期的外番力量,也呈现出由人力密集向技术密集的转化趋势。其中最有名的案例,莫过于将配重投石机技术带入中原的波斯工匠伊斯玛仪。这种能单次发射112公斤石弹的巨型武器,在射程和威力方面都胜过南宋使用的手拉式投石机,在降服襄阳城的围攻战中发挥奇效。哪怕是被南宋寄以厚望的水师舰队,同样在焦山和崖山被砸的七零八落。
可以说,蒙元是最会使用外族士兵的大一统王朝,几乎从起家之日就严重依赖。只是因为自己的异域起源,容易被后来的读者们视为理所当然。而且在王朝覆灭后,许多遗产遭朱元璋制定的严酷法令扼杀,几乎不再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主导影响......
(全文完)
长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